用智慧铸就打赢利剑 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素描 早春三月,由4艘海军舰艇搭载直升机、气垫艇等组成的南海舰队战备巡逻远海训练编队奔赴大洋,圆满完成课目训练,全面带动舰队所属部队开展一系列实战化对抗演练,有效提升了舰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海军装备研究院在30年的发展征程中,科研人员用智慧铸就打赢利剑,有力引领了海军装备建设跨越发展,涌现出一批以汪玉、邱志明、马骋、刘清宇等为代表的军事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 舰船生命有保障 汪玉、庄亚平、王虹斌、李炜等人分别开展抗爆抗冲击、舰船物理场隐身防护和消防损管三大领域研究,成功突破的20余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建立了舰船雷达波、红外、可见光、噪声、磁场、电场等隐身防护和舰船抗爆抗冲击、舰船消防损管生命力保障技术体系。后来,在海军舰船系统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汪玉的大力推动下,三大领域整合融合形成舰船综合防护论证研究团队,有力推动舰船综合防护研究站到了新起点。 团队成员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拼搏攻关,研制出红外抑制装置、抗冲隔离装置、损管监控装置等8类25型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型舰船综合防护装备,使新一代舰船的综合防护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领航战鹰啸海天 2013年伊始,海军装备研究院负责航空装备论证的科研人员,对某型飞机训练与质量评估系统、飞行员成长模式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个人分析评估系统等5个需要及时关注和展开的新课题,展开科研攻关,以此牵引该型飞机开展进一步的深化训练。 多年来,在所长屈也频的带领下,海军装备研究院相继参加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新型航空装备的研制与改装工程,解决了一批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亲历了我国多型反潜直升机等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见证了多型重大海军航空装备实现“零”的突破等重大辉煌时刻。 让中国舰炮震撼世界 以舰炮对抗导弹!该团队领军人物、我国舰载武器系统工程专家邱志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某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基础上,大幅提高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达到以快制快的效果。 邱志明和团队的科研人员组织多家单位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和分析,反复研究和优化方案、仿真演示验证、计算机模装、参数优化和动力学计算分析,解决10余个技术难题,攻克3大关键技术,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了近一倍,推动我国小口径火炮在提高射速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舰炮打导弹”。 铸造水下战场“千里眼” 海军装备研究院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水声信息对抗仿真论证研究团队,铸造了我国水下战场的“千里眼”。 1996年的一天,28岁的刘清宇在出差途中思考着。 他的思路不时被两辆列车相向而行、交错而过时发出的强烈叫嚣声打断。猛然间,他意识到这种情况声音的变化,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紧紧抓住亮光一闪、转瞬即逝的灵感:如果在原有手段基础上再加一个特征维度,不就分出来了吗?他兴奋地差点蹦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清宇和现任研究院总工凌青一起带领科研人员,把过去的三维分辨,变为四维分辨,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他们还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了新型声纳系统。 决战决胜无形战场 2010年10月,面对南中国海上20年来最大的强台风,时任该所副所长的周建军,站在剧烈摇晃的甲板上,心中云飞浪卷。 周建军下定决心继续试验。有的人连续3天呕吐不止、茶饭不进、卧病在床,可试验时强撑着站到工作岗位上,旁边放着一个塑料桶,边呕吐边收录分析着试验数据。有的人在风浪中爬上桅杆调试设备,身体随着船体晃动荡秋千,随时都有被卷入大海的危险,但没有丝毫胆怯。 在那次历时48天、航程近5000余海里的专项试验中,课题组的全体同志直面生死,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大胆尝试各种新方法,在恶劣环境中、在实战条件下,全面考核和检验了系统的性能及综合作战能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科学家参战的使命,昂扬在50余次执行总部、海军重大活动和200余次随舰艇编队保障的征程中,活跃在上千台套装备值守部队无形战场里,100余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更印证了这支海战场信息探测尖兵的峥嵘与奉献。 打通海上信息链路 2012年,某指挥信息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该项目科研攻关的那场大会战中,该院某型指挥信息平台论证研究创新团队功不可没。 某指挥信息系统会战打响之时,海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已较为成熟。某所所长叶锡庆亲自带领突击队参与联合攻关。每一次联试,每一次演练,他们都与兄弟单位紧密协作,顽强拼搏在试验现场,奋力攻关在战斗第一线。 为把海军分系统建得既符合全军统一要求,又紧贴海军信息化建设实际,团队科研人员经常上高山、下海岛,冒严寒、战酷暑,深入调查研究、一线攻关破难,足迹遍布万里海疆。 在他们刻苦攻关下,从陆地到海上、从高山深洞到码头机场、从重大工程到小型观通站、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实现了信息贯通,海军信息化指挥手段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挺进“第五维战场” 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电磁兼容论证研究团队在该所副所长汤仕平的带领下,挺进被人们称为“第五维战场”的电磁战场,让未来海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潜心钻研、激情奉献,依托实验室的测量技术体系,在完整检测和验证海军数种型号的舰艇电子设备基础上,建立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并制订出我军第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电磁兼容标准规范”。 未来信息化海战的各种武器系统和作战体系,通信、导航、指挥和控制、雷达预警和跟踪、武器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等,除了系统内的兼容问题还存在一定空间行动时的体系电磁兼容问题。如果只对某个系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势必要在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中吃大亏。 该团队的科研人员敏锐意识到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向这一全新领域发起冲击。联合作战环境中的电磁兼容问题,无法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去研究。于是,汤仕平和他的同事一起,从不同型号电磁兼容研究入手,把模拟仿真技术引入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研制出国内首套电磁兼容机动检测系统和电磁敏感度综合测试系统,从顶层设计上构筑大系统的电磁兼容体系,积极解决联合编队、联合作战电磁兼容所面临的新问题。(余华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