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规则中有一条是:在单面板或双面板中,如果电源线走线很长,应每隔3000mil对地加去耦合电容,电容取值为10uF+1000pF;
问题:规则大家都清楚,就是不清楚为什么是以3000MIL为一段进行滤波。
个人自己找原因:问同事后,他表示是通过仿真得来的结果。
我通过PCB走线达到20分之一波长便会形成天线效应进行计算,发现它对应的频率为197MHz。而它所加的去藕电容值1000PF对应滤波频率为
160MHZ,10UF的为1Mhz以下。
而就我以前所遇到的因电源导致的辐射超标确实有常在200Mhz左右。个人怀疑,这规则是否是针对200MHZ的电源辐射进行处理的。如果是,我认为以1200MIL为节点进行滤波不是更好,因为它对应的频率达500MHz(也就是说低于500Mhz的频率点不会通过这段电源线进行辐射),滤波电容取100PF。这样处理,对于辐射不是更安全么?
但是,我个人也有这样一种观感,那就是以3000MIL为节点进行一次滤波,比1200MIL进行一次可以节省一半的电容。
求教问题:1.上述以3000MIL为节点进行一次滤波是怎么来的?经验值?还是防真得到的理论值(不知道如何防的)?还是像我所分析的一样为针对电源的谐波干扰?
2.开关电源之后在直流端口的有效谐波干扰频率有多大?因为200Mhz常见,但也不见得是开关电源本身产生的,也许是其它信号耦合所致。
|